共產黨人家風中的“初心”
發布時間:2019-09-19 09:28???? |
文章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閱讀次數: |
以德傳家是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在他們身上,家國同重,親人與國人都是摯愛。俞秀松烈士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我在最近的將來恐怕還不能幫助家中什么,這實在沒法想呢。請你們暫且恕我,我將必定要總報答我最可愛的人類!”彭湃烈士獄中作別妻子:“從此永別,望妹努力前進,兄謝你的愛。”王孝和烈士在給妻子的遺言中寫道:“你要挺住,要活下去,把孩子撫養成人,告訴孩子,父親是被誰殺的,教育孩子一定要繼承父志。”李白烈士給妻子最后一封信中寫道:“我在這里一切自知保重,盡管可放心。家庭困苦,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撫養孩子為重。”
以學興家,共產黨人的家風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又注重兼容并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鼓勵出類拔萃,有用于社會。1947年,毛澤東在給兒子毛岸英的信中寫道:“一個人無論學什么或者做什么,只要有熱情,有恒心,不要那種無著落的與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個人主義的虛榮心,總是會有進步的。”1956年,劉少奇在給兒子劉允若的信中寫道:“我勸你安下心來,學好一門專業,再講別的。”鄧小平教育自己的孫輩:“你們要學點本事為國家作貢獻,大本事沒有,小本事、中本事總要靠自己去鍛煉。”鄧中夏烈士給獄中妻子的信中寫道:“牢獄是極好的研究室呀!每天讀書,又可以消卻寂寞煩惱。”
以儉持家,以儉養德。無論是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展出中的共產黨人始終叮嚀家人遠離奢華,守好艱苦樸素這一傳家寶。彭德懷囑咐侄子:“生活上要向低標準看齊,思想上、工作上向高標準看齊。”徐特立教育子女:“我希望你們每一日每一時都不要只為自己著想,上半晚想自己的困難,下半晚一定要想群眾的困難,以及政府的困難,機關負責人的困難。”1957年3月,謝覺哉回家鄉舊居,湖南寧鄉縣委安排一個廚師幫助照顧生活,他當即婉言謝絕。同時,謝覺哉囑咐在家務農的兒子“不要去排隊為我買油買肉”,“農民吃什么我也吃什么”。陳毅與習仲勛都要求子女穿土布衣,大孩子穿了再輪給小的孩子穿。
以嚴治家,公私分明,展現了鮮明的共產黨人本色。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后多次利用休息日在中南海西花廳召開家庭會議,語重心長地教育晚輩要過好“五關——思想關、政治關、親屬關、社會關和生活關”,制定了十條家規,其中包括“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伙食費”,“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有一次在湖南寧鄉的謝覺哉二兒子謝子谷到了北京,要求他安排工作。謝覺哉說:“全國剛解放,上頭下頭,下頭更需要人,你有文化,還是回鄉工作好。”謝子谷遵照父親的囑咐,回縣里從事黨的教育事業。1975年9月,張聞天的女兒維英、引娣去無錫看望父親。長女維英在上海獸毛廠當臨時工,次女引娣是上海自行車一廠工人。這次是父女分別了十多年后的重逢。張聞天聽罷女兒述說生活的艱難后,語重心長地說:“革命者的后代應該像人民一樣地生活。”
以廉守家,贏得人民對共產黨的信任。方志敏烈士在江西領導革命時,他的親屬生活非常困難。有一次,方志敏的嬸嬸帶著他的母親金香蓮,走了幾十里山路找到方志敏,想讓兒子拿點餉銀給母親做條褲子。方志敏含淚告訴母親:“我是省蘇維埃主席,可當的是窮人的主席。餉銀嘛,將來會發,現在沒有。家庭生活困難我也知道,但都是暫時的艱苦,將來會過上好日子的。”1950年春,陳毅的父母從四川老家千里迢迢到上海看望闊別20年時任上海市長的兒子。陳毅向父母坦率地提出:“你們也要遵守革命紀律,我們來個約法三章好不好?一、不得隨意動用公車;二、不要借用我這個市長的名義外出辦事;三、沒有特別的事,不要隨意外出。”楊善洲留下的一張空白表格引人關注,按政策他的家人都可以辦理“農轉非”,楊善洲卻主動放棄,將申請表鎖進了抽屜里。(張天明)